參與志工對高齡女性喪親者悲傷反應調適學習歷程之影響
廖王秀華 林麗惠
DOI:10.6283/JOCSG.2015.3.3.255
下載PDF檔 ( 已下載次數:1219)
中文摘要 失落在人的一生中是一個經常出現的主題,對個體而言它是始終存在且受其束縛,在個體的生命歷程中,死別代表著是一種心靈創傷的失落、一種歲月流動的痕跡。Erikson認為高齡期是生命週期透過人生的最後階段(周怜利譯,2000)。高齡期在正常老化生命過程中,隨著時序年齡的演化,因失落而悲傷是預期的經驗。因而,高齡者在個體的生命週期發展中,於晚年的正常老化過程中會跨越成人生命週期中生理和認知能力的穩定性和變化,包括情感體驗和人格成熟度,但在走向正常老化過程中,亦有引發生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危險因子,如晚年遭逢「喪親之痛」的高齡者會增加心理障礙的發病風險。誠如DeSpelder和Strickland (2005)所說:高齡期面臨的失落模式包括:知覺、記憶漸進的退化或是其它因生理功能帶來脆弱性,亦或對依賴,孤立的無助感,以及不斷面臨失去親人所引發失落的悲傷。
在高齡期喪失親人的排序中,配偶死亡被認為是最為壓力的生活事件(Holmes & Rahe, 1967)。可能引發嚴重的失落感,形成幸福感功能的降低以及需要承受到多重負面情緒經驗的干擾,包括:悲傷,無助,恐懼,憤怒和憂鬱的困擾。同理,當高齡者的父母遇到子女非預期性死亡時,因親子間強烈的依附連結,都會造成個體生命歷程中一個極為重大的失落(李開敏,1995)。因此,高齡喪親者在面臨親人死亡後所引發強烈的負面情緒反應、偏差的認知行為以及異常的生理反應和社會退縮時,其悲傷反應與調適學習歷程的重要性在於:(1)正常的悲傷反應是導引喪親者走出悲慟的重要過程;(2)悲傷調適是喪親者自我重建的重要學習歷程。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13)婚姻狀況報告中指出,在現有的婚姻狀況中,女性喪偶機率接近男性喪偶的二倍,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女性的生命期較男性長,再加上成年子女相繼的外出,家中成為一個人留守的比率越發增多。因而,當高齡女性面臨喪親時,其悲傷與孤守家園成為晚年淒苦的情景,微觀的生態圈越加的狹隘,情感也越加的孤立,悲傷反應與調適也想對的複雜和困難,因而引發本研究對高齡女性喪親者悲傷反應調適學習的關注和研究動機,對於高齡女性喪親者喪親之後的悲傷反應與調適學習之間歷程的關聯做為研究
文章建立時間:2015-06-15
引用格式(APA):
廖王秀華 林麗惠(2015)。 參與志工對高齡女性喪親者悲傷反應調適學習歷程之影響。
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3(3), 255-256。